宝丰能源评级买入公司深度报告:深度系列四:原料用能渐落地,绿氢龙头高成长

发布时间: 2022年03月24日    作者: xn2oyhja    栏目:个股研报

股票代码 :600989
股票简称 :宝丰能源
报告名称 :公司深度报告:深度系列四:原料用能渐落地,绿氢龙头高成长
评级 :买入
行业:化学原料


宝丰能源(600989.SH化工/化学原料
深度系列四:原料用能渐落地,绿氢龙头高成长
2022 年 03 月 24 日
——公司深度报告
投资评级:买入(维持)张绪成(分析师)

zhangxucheng@kysec.cn

日期2022/3/23 证书编号:S0790520020003
原料用能渐落地,绿氢龙头高成长。维持买入评级
当前股价(元)15.26
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各省逐步落实,政策有望在省级细化。国际现
一年最高最低(元)19.69/13.05
货煤价大幅上涨,国内现货煤价受政策限制,国内煤价与国际煤价保持较大差价。
总市值(亿元)1,119.07 油价高位下,煤制烯烃相比油制烯烃成本优势凸显。煤化工耦合绿氢、绿氧,减排
流通市值(亿元)304.33 增效明显,随着碳交易机制逐渐成熟,公司绿氢项目效益明显。作为绿氢龙头,公
总股本(亿股)司处于产能释放期,煤化工、绿氢双轴齐发力,业绩有望稳步增长。根据新产能推
73.33
进、产品和煤价变动情况,我们维持盈利预测,预计 2022-2024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流通股本(亿股)19.94
80.5/109.0/182.3 亿元,同比增长 13.8%/35.4%/67.3%;EPS 为 1.10/1.49/2.49 元,对
近 3 个月换手率(%)117.37
应当前股价,PE 为 13.9/10.3/6.1 倍。公司受益于煤价限价及原料用能放宽政策,

未来产能提升显著,高成长性,维持“买入”评级。

股价走势图原料用能节省 60%-70%碳排放指标,内蒙烯烃项目审批有望加速
宝丰能源沪深300原料用能全部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可节省 60-70%的碳排放指标,原料用能落地
有利于内蒙烯烃项目审批,政策利好煤化工头部企业发展。河南、辽宁、浙江相继
落实能耗“双控”管理变化政策,两会结束后,政策有望在内蒙古等能耗大省细化,
20%
10%利好煤化工项目审批与产能扩建。未来煤化工将集中于 4 个煤化工示范园区,其
0%中内蒙古鄂尔多斯拥有近 7 亿吨/年的原煤产量,是中国煤化工增长潜力最大的地
方。宝丰能源内蒙 400 万吨/年煤制烯烃位于鄂尔多斯示范区,项目最为受益,有
-10%
望加速推进,内蒙项目投产后将助力公司业绩再腾飞。
-20%
-30%
2021-03
2021-072021-112022-03煤价受限而油价中枢有望维持高位,成本比较优势凸显
成本端,国内现货煤价受政策限制,公司煤炭供应商主要为大型国企,煤炭采购价
数据来源:聚源格更易受政策指导,未来国内煤价与国际煤价将保持较大差价。产品端,油价中枢
有望维持高位,烯烃产品由油头路线定价,大概率亦维持高位。公司相比于大炼化
相关研究报告企业,由于原油价格由市场化定价,后者成本大幅上涨,从而公司煤制烯烃成本比
较优势凸显,盈利能力明显更强。
《公司年报点评报告-盈利能力稳健,煤化工耦合绿氢,低碳减排契合碳中和
煤化工耦合绿氢,取代水煤气变化反应,减小空分装置规模,耦合工艺将大幅减少
碳中和龙头成长空间大》-2022.3.10
碳排放,同时将使同等化工用煤产出更多化工产品,减排增效作用非常明显。公司
《公司信息更新报告-原料用能渐落2022 年绿氢产能有望达到 4.8 万吨/年,2030 年有望达到 26.3 万吨/年。随着碳交
地&煤价再限价,绿氢龙头布局碳中易机制的形成,碳交易市场将量化碳减排效益,碳排放配额价格有望走高。2025-
和》-2022.2.21 2030 年,预计公司绿氢成本中枢为 0.8 元/标方,煤制氢成本按 0.9 元/标方保守估
《三季报点评报告-高煤价 Q3 业绩收计,公司绿氢项目 2025 年效益中枢为 8.4 亿元/年,2030 年达 31.0 亿元/年。
缩,煤价下行&项目投产迎拐点》-风险提示:产品价格下跌风险、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新建项目不及预期风险。
2021.10.29 财务摘要和估值指标
指标2020A 2021A 2022E 2023E 2024E
营业收入(百万元) 15,928 23,300 27,794 37,991 62,224
YOY(%) 17.4 46.3 19.3 36.7 63.8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 4,623 7,070 8,045 10,895 18,232
YOY(%) 21.6 52.9 13.8 35.4 67.3
毛利率(%) 45.1 42.2 39.9 39.5 40.7
净利率(%) 29.0 30.3 28.9 28.7 29.3
ROE(%) 17.8 23.0 22.1 23.9 29.5
EPS(摊薄/元) 0.63 0.96 1.10 1.49 2.49
P/E(倍) 24.2 15.8 13.9 10.3 6.1
P/B(倍) 4.3 3.6 3.1 2.5 1.8

数据来源:聚源、开源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参阅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1 / 23

公司深度报告

1、原料用能渐落地,内蒙烯烃项目有望加速推进 ................................................................................................................ 4 1.1、原料用能有望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 4 1.2、内蒙煤制烯烃项目有望加速推进,公司进入高成长期 .......................................................................................... 6 1.3、中央强调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利好煤化工.......................................................................................................... 8 2、煤价受限而油价维持高位,成本比较优势凸显 ................................................................................................................ 8 2.1、煤价机制再完善,动力煤现货价格仍受约束.......................................................................................................... 8 2.2、油价中枢抬高,烯烃产品价格有望维持高位.......................................................................................................... 9 2.3、烯烃产品与动力煤差价增大,煤制烯烃盈利确定性更强 .................................................................................... 11 3、煤化工耦合绿氢,低碳减排契合碳中和 .......................................................................................................................... 12 3.1、氢能顶层规划发布,绿氢发展正当时 ................................................................................................................... 12 3.2、煤化工耦合绿氢,以氢换煤,减排增效明显........................................................................................................ 14 3.3、绿氢龙头高成长,构建可持续发展新动能 ........................................................................................................... 16 4、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19 5、风险提示 .............................................................................................................................................................................. 20 附:财务预测摘要 ...................................................................................................................................................................... 21

图表目录

图 1:以煤气化为代表的煤化工生产过程部分碳流向下游产品 ............................................................................................ 4 图 2: 2021 年我国发电装机中火电占比依然超 50% .............................................................................................................. 5 图 3: 2021 年我国原煤产量远大于原油和天然气 .................................................................................................................. 5 图 4:动力煤现货价格上涨依然受政策约束 ........................................................................................................................... 9 图 5:国际港口动力煤现货价格高涨(美元/吨) .................................................................................................................. 9 图 6:油价中枢抬高,烯烃价格与油价相关性较高 ............................................................................................................. 10 图 7: 2020 年我国乙烯产能 69%来自石油工艺 .................................................................................................................... 10 图 8: 2020 年我国丙烯产能 56%来自石油工艺 .................................................................................................................... 10 图 9:聚乙烯-动力煤差价保持上行(元/吨) ....................................................................................................................... 12 图 10:绿氢是氢能发展的最终目标 ....................................................................................................................................... 12 图 11: 2020 年中国氢气来源以煤制氢为主........................................................................................................................... 13 图 12:中国氢气产量增速提升 ............................................................................................................................................... 13 图 13:现代煤化工以碳换氢,不可避免二氧化碳排放........................................................................................................ 14 图 14:煤化工耦合绿氢碳减排增效明显 ............................................................................................................................... 15 图 15:碳交易市场量化碳减排效益 ....................................................................................................................................... 17 图 16:欧盟碳排放配额价格不断上涨 ................................................................................................................................... 17 图 17: 2030 年绿氢成本有望下降 60%左右 .......................................................................................................................... 18 图 18:宝丰能源绿氢产能有望逐年增长 ............................................................................................................................... 18

表 1:主要煤化工工艺碳利用率在 20%以上 ........................................................................................................................... 5 表 2:未来 3 年公司成长聚焦煤制烯烃 ................................................................................................................................... 7 表 3:公司煤制烯烃能耗低于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 ............................................................................................................... 8 表 4: 2021 年煤制烯烃成本低于其他路线 ............................................................................................................................ 11 表 5:油价高位下,煤制烯烃具有竞争优势 ......................................................................................................................... 11

请务必参阅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2 / 23

公司深度报告

表 6:可再生能源助力绿氢成本降低 ..................................................................................................................................... 14 表 7: 60 万吨/年烯烃耦合绿氢减排达 464.5 万吨/年 ........................................................................................................... 16 表 8:行业 60 万吨/年煤制烯烃耦合绿氢增效二维分布矩阵 .............................................................................................. 17 表 9:宝丰能源绿氢增效二维分布矩阵 ................................................................................................................................. 18 表 10:公司业务拆分及关键假设 ........................................................................................................................................... 19

请务必参阅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3 / 23

公司深度报告

1原料用能渐落地,内蒙烯烃项目有望加速推进

1.1原料用能有望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煤化工用煤分为“原料”和“燃料”两种用途。煤炭作为原料时,参与化学反应,部分碳元素进入产品转化为其他能源或化学品,部分碳元素在反应过程中以副产物 CO2的形式排出,少量碳元素随灰渣流失。作为燃料时,煤通过燃烧,为化工生产提 供能量或动力,理论上,煤燃烧后碳元素全部转化为CO2。原料用能指用作原材料的 能源消费,即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产品不作为燃料、动力使用,而作为生产产 品的原料、材料使用,比如,煤制成烯烃、化肥,石油制成橡胶、纤维等。原料用能 中相当一部分能耗转化为下游原材料,例如尿素、甲醇、乙二醇、烯烃、柴油等都含 有碳元素,原料中的碳并没有全部产生CO2排放到空气中。如果对原料用能和燃料用 能不加区分,将原料用能按直接“燃烧”来计算碳排放,将有失公平。考虑我国煤炭 资源丰富的基本国情,将原料用能和燃料用能分开统计有利于促进原料用煤产业发 展,调动企业清洁高效利用煤炭资源的积极性。

1:以煤气化为代表的煤化工生产过程部分碳流向下游产品

资料来源:《煤化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碳利用分析》

煤化工工艺越长,碳排放系数越高,碳利用率普遍在 20%以上。燃料用煤中碳 以燃烧为主,煤中碳元素几乎被全部释放;原料用煤经气化后,相当一部分碳进入下 游产品被固定,其余部分在合成气变换和净化单元中以副产物CO2的形式排出。煤化 工各子行业由于原料、生产工艺、催化剂的不同,单位产品的CO2排放强度差别较大。相比于传统煤化工,现代煤化工工艺更长、产品附加值更高,综合能耗高,单位产品 CO2排放强度更大。据《中国煤化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计算,焦化行 业单位产品CO2排放强度较低,为 0.2t/t(以CO2计),烯烃产品由于工艺过程最长,单位产品碳排放系数达 10.8t/t(以CO2计)。以煤制烯烃为例,按单吨烯烃煤耗 4.4 吨、煤中碳元素占比 80%计算,最终进入烯烃的碳元素约占煤炭总碳元素的 24%,与《煤 化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碳利用分析》中煤制烯烃生产过程碳利用率(主产品和副产 品含碳量与总耗煤含碳量之比)为 22%的分析结果接近,即煤制烯烃中约有 22%的 碳元素进入下游产品,这些碳并没有以CO2的形式排放。煤焦化、煤制甲醇、煤间接 液化、煤制天然气等煤化工过程,碳排放系数比煤制烯烃低,碳利用率更高,即更多

请务必参阅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4 / 23

公司深度报告

碳转化为其他能源或化学品。原料用能部分不计入能源消费总量,即使按下游产品 实际固定的碳元素计算,该计算方法仍可节约 20%以上碳排放量。在现代煤化工中,原料用煤在转化过程中的碳排放占总碳排放(原料用煤碳排放+燃料用煤碳排放)的 比例约 60%-70%,若原料用煤全部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则可节约 60%-70%的碳排 放指标。

1:主要煤化工工艺碳利用率在 20%以上

类别子行业单位产品碳排放系数 原料用煤的生产过程碳
碳排放占比利用率
原料用煤燃料用煤总计
煤制合成氨2.4 0.9 3.3 73% 23%
传统煤化工煤焦化0.1 0.1 0.2 50% 87%
煤制甲醇2.4 0.8 3.2 75% 32%
煤直接液化3.7 2.1 5.8 64% 28%
煤间接液化4.4 2.0 6.4 69% 26%
现代煤化工煤制天然气2.7 2.1 4.8 56% 33%
煤制烯烃6.3 4.5 10.8 58% 22%
煤制乙二醇3.2 1.9 5.1 63% 19%
数据来源:《中国煤化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煤化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碳利用分析》、

开源证券研究所

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符合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由于我国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和资源禀赋,我国电力、化工行业仍较多采用煤作为原 料。2021 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 23.8 亿千瓦,其中火电占比 54.6%,原煤产量 40.7 亿吨,占煤、油、气总产量的 84.2%。相比石油和天然气,煤化工具有更高的碳排放。在当前碳中和背景下,电力行业向新能源发电转型,光伏、风电装机异军突起。相较 于燃煤发电,现代煤化工碳利用率达 20%-30%,即减少 20%-30%的碳排放量,在低 碳背景下,煤化工符合煤炭行业的长期发展方向。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不 仅可以防止原材料供应短缺,保障我国的能源供应安全,也可以稳定以该原材料为 基础的化工产品价格,防止出现大规模通货膨胀。对企业而言,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 消费总量将减轻煤化工企业的碳排放压力,促进煤炭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利好现 代煤化工项目的审批和扩产。

22021 年我国发电装机中火电占比依然超 50% 32021 年我国原煤产量远大于原油和天然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开源证券研究所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开源证券研究所

原料用能逐渐落地,高耗能省份将逐渐落实。2021 年 12 月 8 日至 10 日,中央

请务必参阅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5 / 23

公司深度报告

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 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 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 单层层分解。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2022 年 1 月 21 日,河南落实能耗“双控”管理变化政策,以 2020 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为 基数,“十四五”期间每年较上一年新增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生产烯烃、芳烃、化肥、农药、醇类等产品过程中的原料用能,不纳入能耗双控考核。原料用煤不纳入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考核。河南率先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支 持重大项目建设,强化重大项目建设能耗和煤炭指标保障。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指 出,2022 年辽宁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虑,新增可再生能源和 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2022 年 2 月 7 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减负强企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的意见》强调,要优化能耗“双控”制度,全面落 实原料用能抵扣政策,对原料用煤、用油、用天然气,不纳入能耗强度和总量考核。对地方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不纳入能耗总量考核。预计两会结束后,其他各省将 逐渐推进落实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尤其 在内蒙区域,内蒙古作为煤化工存量及增量大省,项目审批有望加快。未来煤化工主 要集中在 4 个示范园区,内蒙鄂尔多斯示范区受益最大。其他三个煤化工示范园区 中,新疆准东相对偏远,原料产品受运费影响,宁夏宁东煤炭资源增量有限,陕西榆 林因陕煤集团投资了全球最大的煤化工项目导致后期新项目审批难度较大。鄂尔多 斯拥有近 7 亿吨/年的原煤产量,是中国煤化工增长潜力最大的地方。考虑到煤制烯 烃的商业价值较高,内蒙对煤制烯烃项目的审批有望加快。根据宝丰能源公告,原料 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将使煤制烯烃占用地方政府的能耗指标下降 70%左 右,随着政策落实,宝丰能源内蒙烯烃项目将持续受益。

能耗“双控”有望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碳排放总领能源革命。2015 年 10 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最早提出“能耗双控”概念,即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能耗“双控”经过了循序渐进的发展,“十三五”时期实施的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明确要求到 2020 年单位 GDP 能耗比 2015 年降低 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 50 亿 吨标准煤以内。“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对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进行了完善,要求控制化石能源消费,2025 年单位 GDP 能耗比 2020 年分别降低 13.5%,碳排放 比 2020 年下降 18%。国务院将全国“双控”目标分解到了各地区,对“双控”工作 进行了全面部署。2021 年 9 月 16 日,发改委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 度方案》,提出严格制定各省能源双控指标,推行用能指标市场化交易。能耗“双控”是碳排放“双控”的过渡措施,最终目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若不区分各种能源的 碳排放特性,可再生能源、原料用能将被一刀切,企业被迫限产限电,这与碳中和的 最终目标是相悖的,因此,能耗“双控”将逐渐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碳排放总领 能源革命。

1.2内蒙煤制烯烃项目有望加速推进,公司进入高成长期

公司成长聚焦于煤制烯烃产业。截至 2021 年底,公司已拥有 3 座煤矿合计产能 720 万吨/年,产能 120 万吨/年的丁家梁煤矿正在抓紧建设中。公司拥有焦炭产能 400 万吨/年,300 万吨/年焦炭多联产项目将于 2022 年 4 月份投产,满产后焦炭合计产能 将达到 700 万吨/年。目前公司烯烃产能 120 万吨/年,宁东三期 100 万吨/年烯烃项 目(50 万吨/年煤制烯烃、50 万吨/年 C2-C5 综合利用制烯烃)前段煤制甲醇拟于 2022 年底投产,后段烯烃及 25 万吨/年 EVA 拟于 2023 年一季度投产。宁东四期 50 万吨

请务必参阅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6 / 23

公司深度报告

/年烯烃项目拟于 2023 年底投产。内蒙古 400 万吨/年烯烃项目前期建设和准备工作 都已经完成,待生态环境部审批通过后即可开工。规划烯烃产能全部投产后,公司烯 烃总产能有望达到 670 万吨/年。未来三年公司处于产能释放期,成长性很高,在建 产能有望陆续释放业绩。

2:未来 3 年公司成长聚焦煤制烯烃

主要厂区或项目产能(万吨/年)在建产能(万吨/年)预计完工时间
马连台煤矿360 - -
四股泉煤矿120 - -
红四煤矿240 - -
丁家梁煤矿- 120 2024
内蒙煤矿2000(预计)其中 1000 万吨预计 2022 年 6 月
招拍挂
煤炭产能合计720 2120 -
焦化项目400 -
焦化多联产项目300 2022 年 1 季度投料
焦化产能合计400 300 -
宁东一期烯烃项目60 - -
宁东二期烯烃项目60 - -

前段甲醇 2022 年底投产

宁东三期烯烃项目- 100 后端烯烃和 EVA 于 2023 年一季

度投产

宁东四期烯烃项目- 50 2023 年底
内蒙烯烃项目一阶段- 260 2024 年中
内蒙烯烃项目二阶段- 140 2024 年底
烯烃产能合计120 550 -
太能能电解水制氢2.4 亿标方绿氢每年 3 亿标方绿氢-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开源证券研究所

煤制烯烃能耗低于标杆水平,政策利好内蒙烯烃项目。尽管原料用能不纳入能

源消费总量,但能耗双控的管控力度不会放松,这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高 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 年版)》要求引导企业有序开展节 能降碳技术改造,对拟建、在建项目,应对照能效标杆水平建设实施,推动能效水平 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标杆水平。煤制烯烃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分别为 2.8 吨 标准煤/吨烯烃和 3.3 吨标准煤/吨烯烃。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的《2020 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重点产品能效“领跑者”水效“领跑者”名单和指标公示》,宝丰能 源煤制烯烃单位产品综合能耗 2.396 吨标准煤/吨烯烃,低于标杆水平 14.4%,低于基 准水平 27.4%,位列行业第一。原料用能、能耗标杆等新政策不断出台,将推动煤化 工产业转型升级,利好能源利用效率高的头部企业发展,同时有利于技术工艺先进、

更加环保节碳的煤制烯烃项目的审批。随着国家碳中和政策细节的陆续出台,原料 用能政策有望在省级细化,宝丰能源煤制烯烃具有能耗低的技术优势,内蒙 400 万 吨/年煤制烯烃项目审批有望加速推进,公司煤制烯烃总产能未来有望达到 670 万吨 /年,烯烃产能扩张将助力公司业绩再腾飞。

请务必参阅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7 / 23

公司深度报告

3:公司煤制烯烃能耗低于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

行业重点领域指标名称指标单位标杆水平基准
炼焦煤制焦炭顶装焦炉单位产品千克标准110 135
(2521)捣固焦炉能耗煤/吨110 140
煤炭加工褐煤1550 2000
煤制甲醇烟煤单位产品千克标准
1400 1800
综合能耗煤/吨
无烟煤1250 1600
(252)煤制液体燃
料生产煤制烯烃乙烯和丙单位产品千克标准2800 3300
(2523)能耗/
煤制乙二合成气法单位产品千克标准1000 1350
综合能耗煤/吨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开源证券研究所

1.3中央强调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利好煤化工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有序推进。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有序推进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 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 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发展绿色金融,加快形成绿色 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有序推进,不能盲目“一刀切”,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利于煤炭资源利用向头部企业聚集,利好能 耗水平低、技术先进、主动减排的头部煤化工企业发展。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参加内蒙 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 不能够未立先破。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国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 本改变。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 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化工生产既要保持环境绿色清洁,也要保证人们生产生活正常进行。总书记的讲话为煤炭清洁利用指明了方向,也为 煤化工的高效清洁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政策利好现代煤化工发展。

2煤价受限而油价维持高位,成本比较优势凸显

2.1煤价机制再完善,动力煤现货价格仍受约束

现货煤价仍受一定约束,极端上涨难继。2021 年 10 月,发改委通过《价格法》对现货煤价实施干预,从而遏制现货煤价的非理性上涨,此后不断下调现货价格天 花板,港口价从 1800 元/吨逐步下调至 900 元/吨,其中 900 元/吨是 2022 年 1 月 28 日发改委指导价要求的限价,即动力煤坑口价不超过 700 元/吨,港口价不超过 900 元/吨,之后部分煤企有落实,但执行难度较大。2022 年 2 月底,发改委发布《关于 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和《关于做好 2022 年煤炭中长期合同监 管工作的通知》,明确了秦皇岛港下水煤(5500 大卡)中长期交易价格为 570~770 元/吨(含税),同时明确了下水煤合同基准价按 5500 大卡动力煤 675 元/吨执行。此 时,虽然港口现货煤价已突破 900 元/吨天花板价格,但仍旧受到政策的约束,煤价 较难出现极端上涨情况。

请务必参阅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8 / 23

公司深度报告

4:动力煤现货价格上涨依然受政策约束

数据来源: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注:因指数存在阶段性停更,此价格为秦港平仓价与市场价的组合

海内外煤价保持较高差价,煤化工更具盈利能力。国内动力煤现货价在 2021 年 四季度高涨后迅速回落。2022 年以来,国际煤价大幅上涨,澳洲纽卡斯尔 NEWC 动 力煤现货价一度突破 260 美元/吨。随着国际煤价上涨,国内现货煤价也有突破限价 的动能,但仍受到政策约束,国内现货煤价与国际煤价依然维持较大差价。煤化工主 要采用现货煤,尽管现货煤价有突破指导价限制,但非理性上涨的空间有限,煤价很 难出现 2021 年四季度的极端上涨情况,价格隐形天花板依然存在。宝丰能源地处西 北内陆,煤炭供应商主要为大型国企,煤炭采购价格更易受政策指导。在国际港口动 力煤高涨的情况下,宝丰能源采购的现货煤价格上涨幅度受限,而对比大炼化企业,其成本端原油是完全市场化的,所以煤化工相比油化工成本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

5:国际港口动力煤现货价格高涨(美元/吨)

数据来源: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2.2油价中枢抬高,烯烃产品价格有望维持高位

地缘政治冲突进一步推高油价,油价中枢有望维持高位。2021 年以来,后疫情

请务必参阅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9 / 23

公司深度报告

时代的经济复苏带动了石油需求的修复性增长,而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限产后增 产不足,石油供应跟不上石油需求,石油价格开始上涨。同时,疫情期间,美国实施 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通胀加剧,油价持续上涨。近期,俄乌发生冲突,地缘政治 冲突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由于乌克兰局势和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升级,俄罗斯油对全球的油气供应存在中断风险,能源危机持续发酵。根据 EIA 数据,2022 年 1 月,俄罗斯石油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 11%,尽管各方尽力避免对俄制裁措施冲 击能源市场,但油气运输中断风险仍在上升。2022 年 3 月以来,布伦特原油已经突 破 100 元/桶,如果冲突升级,油价甚至会进一步走高,后续即使战争结束,油价中 枢预计也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6:油价中枢抬高,烯烃价格与油价相关性较高

数据来源: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烯烃由油头路线定价,价格有望维持高位。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产品的原材 料主要来自石油。近年来,随着现代煤化工以及原料轻质化路线的发展,我国煤制烯 烃和烷烃脱氢制烯烃产能有所增加。尽管煤制烯烃、轻烃裂解产能增加,但短期内难 改乙烯、丙烯等大宗化学品主要来自石油的生产路线。2020 年我国乙烯产能按工艺 占比统计,石油工艺占比达 69%,丙烯产能石油工艺占比达 56%,烯烃产品由石油 路线定价。预计未来油价中枢维持高位,烯烃产品价格亦有望随油价维持高位。

72020 年我国乙烯产能 69%来自石油工艺82020 年我国丙烯产能 56%来自石油工艺
数据来源:卓创资讯、开源证券研究所数据来源:卓创资讯、开源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参阅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10 / 23

公司深度报告

2.3烯烃产品与动力煤差价增大,煤制烯烃盈利确定性更强

煤制烯烃相比石脑油裂解制烯烃具有成本优势。2021 年,国内烯烃生产原料石 油、煤炭、乙烷和丙烷的价格都经历了大幅波动和上涨,价格高点与低点相比,波动 明显。截至 2022 年 3 月,石油、乙烷和丙烷的价格仍然维持在相对高位,动力煤价 格在国家的扩大供给及政策调控下,已经快速回落并受到政策限制。从煤制烯烃细 分工艺看,2021 年煤制烯烃(CTO)成本约 6381 元/吨,丙烷脱氢制烯烃(PDH)成 本约 7207 元/吨,石脑油裂解制烯烃成本约 7497 元/吨,煤制烯烃成本相比丙烷脱氢 和石脑油裂解分别低 11.5%和 14.9%,虽然煤制烯烃经历了更大幅度的动力煤价格波 动,但相比油制烯烃、气制烯烃,仍然保持成本优势。烯烃产品由油头定价,根据《中

国进口乙烷裂解制乙烯产业发展机会》对相同烯烃,不同路径原料成本的计算,原油 价格在 100 美元/桶时,烯烃完全成本为 8685 元/吨,动力煤以坑口指导价不超过 700 元/吨计算,烯烃完全成本不高于 6972 元/吨,相比石脑油裂解路线,煤制烯烃成本 低约 1700 元/吨,大幅优于石脑油裂解制烯烃路线。2021 年,公司披露的煤制烯烃 成本比石脑油裂解制烯烃低 1100 元/吨(2021 年动力煤现货均价超过 700 元/吨),油 价高位下,煤制烯烃工艺路线成本优势有望进一步凸显。

42021 年煤制烯烃成本低于其他路线

项目(均值)20202021同比增长
煤制烯烃(CTO)(元/吨)4,548 6,381 40.3%
丙烷脱氢制烯烃(PDH)(元/吨)5,148 7,207 40.0%
石脑油裂解制烯烃(元/吨)5,213 7,497 43.8%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开源证券研究所

5:油价高位下,煤制烯烃具有竞争优势

石脑油裂解相同烯烃成本下不同路线对应的原料价格
国际油价(布伦特烯烃完全成本进口乙烷裂解对MTO 对应的甲醇煤制烯烃对应的
应的美国乙烷
价格(到厂价格)/煤炭价格(到厂
现货)/(美元/桶) (不含税)(MB 价格)/
(元/吨)价格)/(元/吨)
(美元/吨)
30 3042 96 957 -91
40 3858 200 1333 73
50 4651 303 1698 233
60 5467 407 2074 397
70 6258 503 2438 556
80 7076 614 2815 721
90 7867 710 3179 880
100 8685 814 3555 1045

数据来源:《中国进口乙烷裂解制乙烯产业发展机会》、开源证券研究所

烯烃产品价格高位,现货煤价受政策约束,价差拉大提升盈利能力。在油价维

持高位的背景下,随着成本提升向产品传导,烯烃产品价格有望提升,尽管烯烃产品

的波动性低于油价,但油价中枢提升时,烯烃产品价格也有望维持高位。在海外煤价

走高的情况下,虽然国内现货煤价仍然具有上涨动能,但与海外市场化煤炭与原油

相比,国内煤价受政策影响明显,内陆煤化工煤炭采购坑口价依然受指导价约束。2021 年 11 月以来,聚乙烯-动力煤差价保持上行。公司受益于海外煤价与国内差价 拉大,在原油价格维持高位下,国内动力煤受政策影响,上行空间有限,公司产品与

请务必参阅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11 / 23

公司深度报告

原材料差价有望拉大,烯烃盈利能力有望提升。

9:聚乙烯-动力煤差价保持上行(元/吨)

数据来源: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3煤化工耦合绿氢,低碳减排契合碳中和

3.1氢能顶层规划发布,绿氢发展正当时

氢能是最具潜力的清洁能源,绿氢是最终目标。氢(H)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名第 一位,是地球的重要组成元素,常以化合态的形式出现(如H2O),通常的单质形态 是氢气(H2)。由于氢气密度较低,热值较高(高热值 140.4MJ/kg,低热值 120.0MJ/kg),是同质量焦炭、汽油等化石燃料热值的 2-4 倍。氢气可从水、化石燃料等含氢物质中 制取,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和能源载体。氢能是指氢在物理与化学变化过程中释 放的能量,可用于储能、发电、各种交通工具用燃料、家用燃料等。氢能具有零排放、高热值、高转化率等多种优势,被公认为 21 世纪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二次能源。尽管 氢气燃烧时本身具有零碳排放的特点,但目前氢气制取路线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根据制氢过程中碳排放的不同,一般将氢能分为灰氢、蓝氢及绿氢。灰氢和蓝氢都是 利用碳基化石燃料制取的氢气,制取过程一般伴随着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绿氢指 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或光解制取的氢气,生产过程零碳排放。绿氢能真正做到 零碳排放,是氢能发展的最终目标,但由于生产成本较高,目前尚未实现大规模应 用。

10:绿氢是氢能发展的最终目标

资料来源:中国氢能联盟、氢能网、开源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参阅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12 / 23

公司深度报告

我国氢气以煤制氢为主,氢气产量逐年提升。我国氢气的制备工艺路线包括煤 气化制氢、天然气重整制氢、工业副产氢、电解水制氢。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统 计,2020 年我国氢气产量约 2500 万吨,其中煤制氢占比 62%,天然气制氢占比 19%,工业副产氢占比 18%,受限于电能成本和电解技术,以电解水为代表的绿氢仅占 1% 左右。当前氢能的发展和利用尚处于早期启蒙阶段,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等灰氢将助 力中国氢能产业起步成长,未来,与大规模光伏发电或风力发电配套的电解水制绿 氢将成为发展趋势,也将为绿氢带来新的增长动能。

112020 年中国氢气来源以煤制氢为主12:中国氢气产量增速提升
数据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开源证券研究所数据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开源证券研究所

氢能顶层规划发布,绿氢极具发展潜力。目前,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中 国二氧化碳排放也将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氢能是一种低碳、清洁的能源载体,发展氢能对于节能减排、深度脱碳具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在碳中和背景下,氢能产业发展获得了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家高度重视氢能 产业发展。2022 年 3 月 23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 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规划》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氢能是未来国家能 源体系的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氢能清洁低碳特点,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和高 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规划》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规划》还提出了氢能产 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氢能产业发展各阶段目标以及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 举措。氢能顶层规划发布,将氢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尽管灰氢生产成本低、技术 工艺成熟,但是无法避免产生碳排放,可实现低碳甚至是零碳的绿氢,其潜力将被逐 渐释放。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 2030 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 3715 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 5%。到 2060 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 1.3 亿吨左 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约为 20%。《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 2020》指出脱碳成为本轮氢能产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可再生能源制氢有望在 2030 年实现 平价,2060 年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有望达到 1 亿吨。氢气需求的增长基本将由绿氢 满足,随着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的降低,绿氢将成为助力碳中和的关键,极具发展潜 力。

请务必参阅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13 / 23

公司深度报告

6:可再生能源助力绿氢成本降低

制氢种类制氢方式原料价格制氢成本制氢碳排放
(/kg) (kg????????????e/kg????????)
商业用电0.8 元/kwh 48
电解水制氢谷电0.3 元/kwh 23 33.75-43.41
可再生能源弃电0.1 元/kwh 14 0.4-0.5
化石能源制氢煤制氢550 元/吨9 22-35
天然气制氢3 元/立方米27 10-16
工业副产氢- 10-16 -

资料来源:中国氢能联盟、开源证券研究所

3.2煤化工耦合绿氢,以氢换煤,减排增效明显

煤炭含碳较多,煤化工碳排放量较大。煤炭是以碳为主,少量氢、氧、硫等元素 组成的固态化石能源,石油是以碳和氢元素为主的液态化石能源,而天然气则是以 甲烷(CH4)为主的含碳量最少的气态化石能源。现代煤化工是指以煤为主要原料生 产多种清洁燃料和基础化工原料的煤炭加工转化产业,主要包括煤制油(煤直接液 化、煤间接液化)、煤制天然气、煤制化学品(含烯烃、芳烃、乙二醇等)、低阶煤分 质分级利用等领域。现代煤化工的主流工艺是煤与氧气、水蒸气等发生气化反应,生 成以 CO 和H2为主的混合气,混合气经过水煤气变化反应,调整 CO 和氢气的比例,再通过煤制甲醇等反应进入后续化学品的生产。以煤制烯烃为例,煤制烯烃的工艺 路线是煤气化得混合气,混合气制甲醇,甲醇再制烯烃。煤气化反应得到的混合气主 要组分为 CO 和H2,其比例约为 2:1,但煤制甲醇中 CO 和H2的比例约为 1:2,故混 合气需要通过水煤气变化反应制取更多H2,该过程以碳换氢,产生了大量CO2的排放。若生产 1 吨烯烃消耗动力煤按 4.4 吨计算,则 1 吨烯烃排放CO2约 6.8 吨,而同样的 动力煤全部作为燃料时,排放的CO2达 11.5 吨。

13:现代煤化工以碳换氢,不可避免二氧化碳排放

资料来源:开源证券研究所

煤化工耦合绿氢,减排效应明显。煤炭作为化工原料时,部分碳元素进入产品转 化成清洁能源或化学品,具有固碳作用,能大幅降低碳排放量。若在煤化工反应工艺 中,加入绿氢,则能减少煤化工反应过程中以碳换氢的过程,从而大幅降低水煤气变 换反应的碳排放。目前,通过可再生能源光伏、风电电解水可制得绿氢和绿氧。绿氧 进入煤气化反应,替代空分装置的氧气,从而减小或取消空分装置。绿氢调节混合气 中的碳氢比,减少水煤气变化反应,甚至可以取消水煤气变化单元。该耦合过程将煤 中的碳元素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下游产品,一方面通过减少空分装置的动力煤消耗达 到碳减排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改变工艺路线中的化学反应减少碳排放,绿氢耦合煤 化工不仅能大幅减少煤化工工艺过程的碳排放,同时将使同等化工用煤产出更多的

请务必参阅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14 / 23

公司深度报告

化工产品。

14:煤化工耦合绿氢碳减排增效明显

资料来源:《与新能源耦合发展推动现代煤化工绿色低碳转型的思考与建议》、开源证券研究所

行业 60 万吨/年煤制烯烃耦合绿氢,减排达 464.5 万吨/年。以 60 万吨/年煤制烯 烃为例,根据物料平衡、化学反应平衡和反应动力学可以建立绿氢耦合的过程模型

和财务分析模型。根据《绿氢耦合煤化工系统的性能分析及发展建议》的模型计算和

数据分析,得出了煤制烯烃耦合绿氢工艺与传统工艺节省和增加的物流、装置等信

息。由于氢能的耦合,原料用煤中的碳部分或全部转化到产品中去,随着耦合氢气量

的增加,总煤炭替代量增加,对应原料用煤和燃料用煤替代量增加,当原料替代比例 (即少消耗的原料用煤与初始原料用煤的比值)达到 49%时,绿氢占总合成气中氢气的 比达到最大值 71.3%,此时依靠绿氢实现对氢碳比例的调节,水煤气变换装置可完全 取消,对应的绿氢消耗量为 17.7 万吨/年,节省原料用煤和燃料用煤合计 191.7 万吨 /年,约节省一半的煤炭使用量。同时,CO2总减排比例达到 67.9%,其中作为原料用 煤的CO2减排比例高达 80.6%,CO2总减排量 464.5 万吨/年。仅考虑碳税(碳排放权 价格)和煤炭减少产生的效益,煤炭价格仅按 100 元/吨,碳税按照 100/吨保守估计,氢能耦合工艺可增效 6.6 亿元/年。若以宝丰能源 2.4 亿标方/年绿氢计算,绿氢项目 可节约煤炭 23 万吨/年,减少碳排放 56 万吨/年。根据公司公告,年产 2.4 亿标方“绿 氢”和 1.2 亿标方“绿氧”的太阳能电解水项目,可节约煤炭 38 万吨/年,二氧化碳 减排 66 万吨/年。

请务必参阅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15 / 23

公司深度报告

7:行业 60 万吨/年烯烃耦合绿氢减排达 464.5 万吨/

项目1 2 3 4 5
原煤替代量/% 10 20 30 40 49
煤炭总替代量(包括原料36.7 74.1 114.3 158.7 191.7
煤和燃料煤)/(万吨/年)
绿氢总量(万吨/年)4.2 7.7 11.2 14.7 17.7
绿氢占合成气氢气比/% 16.7 30.8 44.9 59.0 71.3
绿氧占空分制氧比/% 16.0 33.1 55.2 84.5 119.7
CO2 总减排量/(万吨/年)106.8 192.7 285.5 388.7 464.5
CO2 总减排比/% 15.6 28.2 41.7 56.8 67.9
原料煤 CO2 减排比/% 21.0 36.4 51.8 67.2 80.6
减少煤炭和碳减排带来的1.4 2.7 4.0 5.5 6.6
成本减少/(亿元/年)

数据来源:《绿氢耦合煤化工系统的性能分析及发展建议》、开源证券研究所

3.3绿氢龙头高成长,构建可持续发展新动能

宝丰能源地处宁东基地,能源转型有政策支持。宁东基地是全国规划 4 个现代 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2021 年 12 月,宁 东能源化工基地管委会联合中国氢能联盟在宁东召开“宁东基地氢能助力绿色发展

研讨会”,针对煤化工、煤制氢煤炭消费量较高、碳排放量较大等制约产业高质量发

展的瓶颈问题,实施绿氢替代灰氢工作计划,大力发展绿氢耦合现代煤化工,推动减

煤加氢、以氢换煤、绿氢消碳,从源头上降低煤炭消费和碳排放。宁东基地抢抓氢能

产业发展机遇,将大力发展绿氢耦合现代煤化工,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入围氢燃料电

池汽车上海示范城市群的化工园区。宝丰能源在能源转型背景下,不断受股东和政

策支持。

宝丰能源绿氢产能约 2.1 万吨/年,每年新增产能 2.7 万吨。宝丰能源于 2019 年 启动“国家级太阳能电解水制氢储能及综合应用示范项目”,项目于 2020 年 4 月开 工建设,2021 年 4 月正式投产,示范项目在 2022 年一季度全部投产后将年产 2.4 亿 标方“绿氢”和 1.2 亿标方“绿氧”,届时氢气产量约 2.1 万吨/年。根据公司规划,后续将以 3 亿标方/年(2.7 万吨/年)的增速生产绿氢,每年将新增削减化工装置碳 排放总量的 5%,力争用 20 年时间率先实现企业碳中和。

碳交易机制形成,碳排放配额价格有望走高。2020 年 12 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确立了碳排放交易机制,2021 年 7 月,全国碳 交易市场正式上线,试点地区行业及单位逐步纳入全国市场,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 正式建立。我国碳市场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2002 年至 2011 年,我 主要参与国际 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第二阶段为 2011 年至 2020 年,在部分 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第三阶段为 2021 年至今,开始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碳排放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定义了 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即对我国境内可 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减排效果精选量化核证,并在碳交易所注册 登记的核证自愿减排量。自愿减排企业获得的 CCER、配额盈余企业的盈余配额将通 过碳交易市场进行交易,排控企业在初始配额不足时,通过碳交易市场购买交易配 额或 CCER 获得碳排放权。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我国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 交量 1.79 亿吨,累计成交额 76.61 亿元,12 月 31 日收盘价 54.22 元/吨。2022 年 3 月,欧盟碳排放配额(EUA)期货价格为 70-80 欧元/吨(人民币 490-560 元/吨),与

请务必参阅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16 / 23

公司深度报告

欧盟碳市场相比,我国碳价仍处于较低水平。欧盟碳市场具有十多年的运营经验,无 论是市场机制还是 EUA 价格都对我国碳市场具有很强的指引功能,未来我国碳排放 配额价格有望持续走高。

15:碳交易市场量化碳减排效益16:欧盟碳排放配额价格不断上涨

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开源证券研究所数据来源: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行业 60 万吨/年煤制烯烃绿氢耦合效益中枢为 13.6 亿元。根据《绿氢耦合煤化 工系统的性能分析及发展建议》中的测算数据,60 万吨/年煤制烯烃耦合绿氢工艺绿 氢消耗量最高为 17.7 万吨/年,对应二氧化碳减排 464.5 万吨/年。根据《煤制氢与天 然气制氢成本分析及发展建议》的测算,当煤炭价格为 550 元/吨时,煤制氢成本约 0.9 元/标方,当煤炭价格为 650 元/吨时,煤制氢成本约 1.0 元/标方。根据合米咨询 预测,2020 年全球低成本地区绿氢平均成本约 2.0 元/标方,2030 年绿氢成本有望下 降 60%至 0.8 元/标方左右。煤制氢成本按 0.9 元/标方保守估计,我们测算了在碳排 放配额价格为 0-500 元/吨,绿氢成本为 1.3-0.5 元/标方的区间下,行业 60 万吨/年煤 制烯烃耦合绿氢工艺相比传统煤制烯烃工艺增效的二维分布矩阵。随着碳排放配额

价格上涨和绿氢成本的下降,绿氢对煤制烯烃增效将越来越明显。当我国碳排放配 额价格达到欧盟价格一半即 200-300 元/吨,预计 2025-2030 年行业绿氢成本在 0.7-0.9元/标方时,60万吨/年煤制烯烃耦合绿氢工艺相比传统煤制烯烃工艺的效益为9.3-17.9 亿元,效益中枢为 13.6 亿元。

8:行业 60 万吨/年煤制烯烃耦合绿氢增效二维分布矩阵

绿氢(元/标方)1.3 1.2 1.1 1 0.9 0.8 0.7 0.6 0.5
碳税(元/吨)
0 -7.9 -5.9 -4.0 -2.0 0.0 2.0 4.0 5.9 7.9
50 -5.6 -3.6 -1.6 0.3 2.3 4.3 6.3 8.3 10.3
100 -3.3 -1.3 0.7 2.7 4.6 6.6 8.6 10.6 12.6
150 -1.0 1.0 3.0 5.0 7.0 8.9 10.9 12.9 14.9
200 1.4 3.3 5.3 7.3 9.3 11.3 13.3 15.2 17.2
250 3.7 5.7 7.6 9.6 11.6 13.6 15.6 17.6 19.5
300 6.0 8.0 10.0 12.0 13.9 15.9 17.9 19.9 21.9
350 8.3 10.3 12.3 14.3 16.3 18.2 20.2 22.2 24.2
400 10.7 12.6 14.6 16.6 18.6 20.6 22.5 24.5 26.5
450 13.0 15.0 16.9 18.9 20.9 22.9 24.9 26.8 28.8
500 15.3 17.3 19.3 21.2 23.2 25.2 27.2 29.2 31.2

数据来源:《绿氢耦合煤化工系统的性能分析及发展建议》、开源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参阅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17 / 23

公司深度报告

宝丰能源绿氢项目 2025 年效益中枢 8.4 亿元/年,2030 年达 31.0 亿元/年。宝丰 能源在互动平台上披露,2021 年公司绿氢成本约 1.3 元/标方,下一步将通过科技创 新提高转化率,降低生产成本,使发电成本控制在 0.068 元/度,绿氢成本控制在 0.7 元/标方。宝丰能源所处地宁夏位于中国西北腹地,地势海拔高、日照时间长、辐射 程度强,具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宝丰能源绿氢成本已处于行业较低水平,未 来绿氢成本有望降低至 0.7 元/标方。以目前绿氢产能 2.1 万吨/年为基数,按 2.7 万吨 /年增长,则 2030 年,公司绿氢产能预计为 26.3 万吨/年。按目前我国碳排放配额交 易价格约 50 元/吨,宝丰能源绿氢成本 1.3 元/标方,产能 2.1 万吨/年计算,绿氢耦合 煤制烯烃效益约为-0.7 亿元。预计 2025-2030 年,宝丰能源绿氢成本价格中枢为 0.8 元/标方,煤制氢成本依然按 0.9 元/标方保守估计,我们测算了在绿氢成本固定为 0.8 元/标方,不同碳排放配额价格下,宝丰能源绿氢耦合工艺效益随年份增加的二维分 布矩阵。预计 2025 年我国碳排放配额价格上升至 200-300 元/吨时,宝丰能源绿氢项 目效益中枢为 8.4 亿元;预计 2030 年碳排放配额价格上升至 400-500 元/吨时,宝丰 能源绿氢项目效益中枢为 31.0 亿元。

172030 年绿氢成本有望下降 60%左右18:宝丰能源绿氢产能有望逐年增长
数据来源:合米咨询、开源证券研究所数据来源:公司公告、开源证券研究所

9:宝丰能源绿氢增效二维分布矩阵

年份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绿氢(万吨)0.7 4.8 7.5 10.2 12.9 15.5 18.2 20.9 23.6 26.3
碳价(元/吨)
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50 0.1 0.6 1.0 1.3 1.7 2.0 2.4 2.7 3.1 3.4
100 0.2 1.3 2.0 2.7 3.4 4.1 4.8 5.5 6.2 6.9
150 0.3 1.9 3.0 4.0 5.1 6.1 7.2 8.2 9.3 10.3
200 0.4 2.5 3.9 5.3 6.7 8.2 9.6 11.0 12.4 13.8
250 0.5 3.2 4.9 6.7 8.4 10.2 12.0 13.7 15.5 17.2
300 0.6 3.8 5.9 8.0 10.1 12.2 14.3 16.4 18.6 20.7
350 0.7 4.4 6.9 9.3 11.8 14.3 16.7 19.2 21.7 24.1
400 0.7 5.1 7.9 10.7 13.5 16.3 19.1 21.9 24.7 27.6
450 0.8 5.7 8.9 12.0 15.2 18.3 21.5 24.7 27.8 31.0
500 0.9 6.3 9.8 13.4 16.9 20.4 23.9 27.4 30.9 34.4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开源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参阅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18 / 23

公司深度报告

4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关键假设:2022 年公司营业收入增长主要源于 300 万吨/年焦化多联产项目投产。2023-2024 年,宁东三期 100 万吨/年烯烃、宁东四期 50 万吨/烯烃项目预计陆续投 产,2024 年内蒙烯烃项目预计部分投产。成本方面,丁家梁煤矿 120 万吨/年煤炭将 于 2024 年投产,进一步补充原煤供给。300 万吨/年焦炭投产后,公司原煤自给率由 60%降低到 40%,焦炭成本将有所上升。我们预计,2022-2024 年公司焦炭销量分别 为 688、769、770 万吨,聚乙烯销量为 74、120、246 万吨,聚丙烯销量为 66、107、220 万吨;焦炭单位价格分别为 1996、1906、1820 元/吨,聚乙烯单位价格分别为 7852、7931、7851 元/吨,聚丙烯单位价格为 7692、7769、7691 元/吨;焦炭单位成 本为 1157、1185、1087 元/吨,聚乙烯单位成本为 4776、4573、4643 元/吨,聚丙烯 单位成本 4656、4453、4523 元/吨。

核算后,预计公司 2022-2024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277.9、379.9、622.2 亿元,增 速分别为 19.3%、36.7%、63.8%。随着新项目的投产,公司焦炭和烯烃产能增加较 大,对应煤炭自给率下降,相比于 2021 年,公司整体毛利率略有下降,2022-2024 年 整体毛利率分别为 39.9%、39.5%、40.7%。

10:公司业务拆分及关键假设

2020 2021 2022E 2023E 2024E
销量(万吨)443 454 688 769 770
焦炭单位售价(元/吨)1,158 1,965 1,996 1,906 1,820
单位成本(元/吨)577 844 1,157 1,185 1,087
销量(万吨)69 74 74 120 246
聚乙烯单位售价(元/吨)6,215 7,330 7,852 7,931 7,851
单位成本(元/吨)3,700 4,481 4,776 4,573 4,643
销量(万吨)63 62 66 107 220
聚丙烯单位售价(元/吨)6,970 7,657 7,692 7,769 7,691
单位成本(元/吨)3,700 4,361 4,656 4,453 4,523
收入(亿元)15 24 22 35 80
精细化工毛利率(%)28.8% 38.3% 33.3% 35.0% 40.0%
其他收入(亿元)7 18 10 20 40
其他毛利率(%)40.9%40.9%30.0%33.0%40.0%
营业收入(亿元)159.3 233.0 277.9 379.9 622.2
合计增速(%17.4% 46.3% 19.3% 36.7% 63.8%
毛利率(%45.1% 42.2% 39.9% 39.5% 40.7%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开源证券研究所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国内煤化工龙头企业,产品受益于油价高位而现货煤价弹 性受限,未来成长空间大。公司 300 万吨/年焦炭、宁东三期烯烃、宁东四期烯烃、内蒙烯烃投产后,将给公司带来较大的营收增长。同时,公司利用煤化工耦合绿氢工

艺,积极布局碳中和,成为国内绿氢龙头,在双碳背景下,公司绿氢项目有望成为新 的利润增长点。我们维持盈利预测,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80.5/109.0/182.3 亿元,同比增长 13.8%/35.4%/67.3%;公司 EPS 分别为 1.10/1.49/2.49 元;以 3 月 23 日收盘价计算,对应 PE 为 13.9/10.3/6.1 倍。

请务必参阅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19 / 23

公司深度报告

5风险提示

产品价格下跌。公司属于煤化工行业,主要从事现代煤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主要包括烯烃产品、焦化产品、精细化工产品及其他业务四大类。公司主要产品价格 受宏观经济、国内市场供需平衡变化、石油和煤炭价格波动、下游市场需求波动等因 素影响较大。若上述因素导致公司烯烃和焦炭产品价格存在不利变化,将不可避免 地给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带来不利影响。

原材料价格上涨。公司主要原料为煤炭。公司通过自产和外购的方式保障原料 供应,未来,随着公司 300 万吨/年焦化多联产项目建成投产以及烯烃产能的增加,对原煤以及其他原材料的需求将增加,原煤外购比例将进一步增大。如果煤炭及其 他原材料价格发生大幅波动,可能会对公司现代煤化工产品的毛利率产生一定程度 的影响,造成公司盈利能力的不确定性,进而导致公司整体业绩波动。

产能投放不及预期。公司 300 万吨/年焦化多联产项目即将投产,宁东三期 100 万吨/年烯烃、宁东四期 50 万吨/烯烃项目将于 2023-2024 年投产,内蒙 400 万吨/年 烯烃项目预计将于 2024 开始投产。若开工过程中产能投放低于预期,将对公司的业 绩产生影响。

请务必参阅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20 / 23

公司深度报告

附:财务预测摘要

资产负债表(百万元) 2020A 2021A 2022E 2023E 2024E 利润表(百万元) 2020A 2021A 2022E 2023E 2024E
流动资产4864 3331 2378 3179 5140 营业收入15928 23300 27794 37991 62224
现金营业成本
3087 1451 101 138 226 8745 13466 16717 22980 36921
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营业税金及附加
20 38 31 64 92 211 352 420 574 940
其他应收款营业费用
174 77 222 186 483 537 60 72 99 162
预付账款管理费用
185 306 280 520 791 517 598 723 988 1618
存货研发费用
803 940 1224 1751 3030 100 133 167 228 373
其他流动资产财务费用
594 520 520 520 520 300 259 158 345 998
非流动资产资产减值损失
33250 41042 47571 62913 100029 0 0 0 0 0
长期投资其他收益
0 0 0 0 0 32 24 18 35 40
固定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24013 23630 29879 42997 74077 0 0 0 0 0
无形资产投资净收益
3801 4600 5210 5909 6757 4 -0 3 6 9
其他非流动资产资产处置收益
5436 12812 12482 14007 19195 -17 -35 -20 -18 -24
资产总计营业利润
38113 44374 49950 66093 105169 5536 8421 9539 12801 21237
流动负债营业外收入
5641 7976 7932 14121 34740 25 41 34 49 50
短期借款营业外支出
400 0 715 5007 20252 313 341 326 327 330
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利润总额
768 894 1169 1667 2890 5249 8121 9247 12523 20957
其他流动负债所得税
4473 7082 6048 7447 11598 626 1050 1202 1628 2724
非流动负债净利润
6572 5708 5636 6311 8555 4623 7070 8045 10895 18232
长期借款少数股东损益
4678 4361 4289 4964 7208 0 0 0 0 0
其他非流动负债归母净利润
1894 1347 1347 1347 1347 4623 7070 8045 10895 18232
负债合计EBITDA
12213 13684 13569 20432 43295 5548 8478 10972 15059 25492
少数股东权益
0 0 0 0 0 EPS(元) 0.63 0.96 1.10 1.49 2.49
股本
7333 7333 7333 7333 7333
资本公积7268 7268 7268 7268 7268 主要财务比率2020A 2021A 2022E 2023E 2024E
留存收益11172 16193 21588 27999 39312 成长能力17.4 46.3 19.3 36.7 63.8
归属母公司股东权益营业收入(%)
25900 30690 36381 45661 61874
负债和股东权益
38113 44374 49950 66093 105169 营业利润(%) 19.5 52.1 13.3 34.2 65.9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 21.6 52.9 13.8 35.4 67.3

获利能力

毛利率(%) 45.1 42.2 39.9 39.5 40.7
净利率(%) 29.0 30.3 28.9 28.7 29.3
现金流量表(百万元) 2020A 2021A 2022E 2023E 2024E ROE(%) 17.8 23.0 22.1 23.9 29.5
经营活动现金流5184 6488 10595 14162 25382 ROIC(%) 14.1 18.5 18.7 19.1 20.5
净利润
4623 7070 8045 10895 18232 偿债能力
32.0 30.8 27.2 30.9 41.2
折旧摊销58 113 1584 2213 3574 资产负债率(%)
财务费用
300 259 158 345 998 净负债比率(%) 20.0 23.4 19.8 27.6 50.0
投资损失
-4 0 -3 -6 -9 流动比率0.9 0.4 0.3 0.2 0.1
营运资金变动速动比率
-1358 -2533 791 696 2562 0.6 0.2 0.0 0.0 0.0
其他经营现金流营运能力
1564 1578 20 18 24
0.4 0.6 0.6 0.7 0.7
投资活动现金流-2453 -5458 -8130 -17567 -40705 总资产周转率
资本支出应收账款周转率
2574 5357 6529 15342 37116 899.7 799.5 799.5 799.5 799.5
长期投资应付账款周转率
0 0 0 0 0 9.6 16.2 16.2 16.2 16.2
其他投资现金流121 -100 -1601 -2225 -3589 每股指标() 0.63 0.96 1.10 1.49 2.49
筹资活动现金流-1269 -2730 -4530 -849 165 每股收益(最新摊薄)
短期借款
220 -400 0 0 0 每股经营现金流(最新摊薄) 0.71 0.88 1.44 1.93 3.46
长期借款1992 -317 -71 674 2244 每股净资产(最新摊薄) 3.53 4.18 4.96 6.23 8.44
普通股增加
0 0 0 0 0 估值比率
24.2 15.8 13.9 10.3 6.1
资本公积增加0 0 0 0 0 P/E
其他筹资现金流-3480 -2013 -4459 -1524 -2079 P/B 4.3 3.6 3.1 2.5 1.8
现金净增加额
1462 -1702 -2065 -4254 -15158 EV/EBITDA 21.1 14.0 10.9 8.3 5.6

数据来源:聚源、开源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参阅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21 / 23

公司深度报告

特别声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已于2017年7月1日起正 式实施。根据上述规定,开源证券评定此研报的风险等级为R3(中风险),因此通过公共平台推送的研报其适用的 投资者类别仅限定为专业投资者及风险承受能力为C3、C4、C5的普通投资者。若您并非专业投资者及风险承受能 力为C3、C4、C5的普通投资者,请取消阅读,请勿收藏、接收或使用本研报中的任何信息。

因此受限于访问权限的设置,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与配合。

分析师承诺
负责准备本报告以及撰写本报告的所有研究分析师或工作人员在此保证,本研究报告中关于任何发行商或证券所发 表的观点均如实反映分析人员的个人观点。负责准备本报告的分析师获取报酬的评判因素包括研究的质量和准确 性、客户的反馈、竞争性因素以及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整体收益。所有研究分析师或工作人员保证他们报酬的 任何一部分不曾与,不与,也将不会与本报告中具体的推荐意见或观点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股票投资评级说明

评级说明
证券评级买入(Buy)预计相对强于市场表现 20%以上;
增持(outperform)预计相对强于市场表现 5%~20%;
中性(Neutral)预计相对市场表现在-5%~+5%之间波动;
减持预计相对弱于市场表现 5%以下。
行业评级(underperform)看好(overweight)预计行业超越整体市场表现;
中性(Neutral)预计行业与整体市场表现基本持平;
看淡预计行业弱于整体市场表现。
备注:评级标准为以报告日后的 6~12 个月内,证券相对于市场基准指数的涨跌幅表现,其中 A 股基准指数为沪(underperform)
深 300 指数、港股基准指数为恒生指数、新三板基准指数为三板成指(针对协议转让标的)或三板做市指数(针 对做市转让标的)、美股基准指数为标普 500 或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我们在此提醒您,不同证券研究机构采用不 同的评级术语及评级标准。我们采用的是相对评级体系,表示投资的相对比重建议;投资者买入或者卖出证券的 决定取决于个人的实际情况,比如当前的持仓结构以及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投资者应阅读整篇报告,以获取比 较完整的观点与信息,不应仅仅依靠投资评级来推断结论。

分析、估值方法的局限性说明
本报告所包含的分析基于各种假设,不同假设可能导致分析结果出现重大不同。本报告采用的各种估值方法及模型 均有其局限性,估值结果不保证所涉及证券能够在该价格交易。

请务必参阅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22 / 23

公司深度报告

法律声明
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证券经营机构,已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仅供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机构或个人客户(以下简称“客户”)使用。本公司不 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是发送给开源证券客户的,属于机密材料,只有开源证券客户才能参 考或使用,如接收人并非开源证券客户,请及时退回并删除。

本报告是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本报告所载的资料、工 具、意见及推测只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并非作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金融工具的邀请或向人做出邀 请。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客户应当 考虑到本公司可能存在可能影响本报告客观性的利益冲突,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本报告中所 指的投资及服务可能不适合个别客户,不构成客户私人咨询建议。本公司未确保本报告充分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 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本公司建议客户应考虑本报告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以及(若有必 要)咨询独立投资顾问。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 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若本报告的接收人非本公司的 客户,应在基于本报告做出任何投资决定或就本报告要求任何解释前咨询独立投资顾问。

本报告可能附带其它网站的地址或超级链接,对于可能涉及的开源证券网站以外的地址或超级链接,开源证券不对 其内容负责。本报告提供这些地址或超级链接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客户使用方便,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构成本报告的任 何部分,客户需自行承担浏览这些网站的费用或风险。

开源证券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可参与、投资或持有本报告涉及的证券或进行证券交易,或向本报告涉及的公司提供 或争取提供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在内的服务或业务支持。开源证券可能与本报告涉及的公司之间存在业务关系,并无 需事先或在获得业务关系后通知客户。

本报告的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本公司对本报告保留一切权利。除非另有书面显示,否则本报告中的所有材料的版权 均属本公司。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授权,本报告的任何部分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 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 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

开源证券研究所

上海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788号陆家嘴金控广场1号 楼10层
邮编:200120
邮箱:research@kysec.cn

北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大厦C2座16层 邮编:100044
邮箱:research@kysec.cn
深圳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金田路2030号卓越世纪中心1号 楼45层
邮编:518000
邮箱:research@kysec.cn

西安
地址:西安市高新区锦业路1号都市之门B座5层 邮编:710065
邮箱:research@kysec.cn
请务必参阅正文后面的信息披露和法律声明 23 / 23
浏览量:622
栏目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