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级()正极材料系列报告之一:技术工艺逐步成熟,锰系正极材料有望放量
股票代码 :
股票简称 :
报告名称 :正极材料系列报告之一:技术工艺逐步成熟,锰系正极材料有望放量
评级 :增持
行业:
电力设备 | 证券研究报告—行业点评 强于大市 | 2022 年 4 月 12 日 正极材料系列报告之一 |
技术工艺逐步成熟,锰系正极材料有望放量
锰系正极材料或成为未来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随着磷酸锰铁锂改性技术和 工艺的逐步成熟,材料性能显著提升。我们预计 2022 年会小批量供货,此 后其渗透率将逐步提升,到 2025 年需求量有望达到 22 万吨,部分正极材 料和动力电池企业有望受益;维持行业强于大市评级。
磷酸锰铁锂具备显著优势,改性技术逐步成熟:磷酸锰铁锂电压平台显 著高于磷酸铁锂,在克容量几乎相同的情况下,材料能量密度能够提高 约 20%,用于动力电池中,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电池包的能量密度。此外,由于磷酸锰铁锂的主要原材料采用锰系化合物,其储量和丰度都比较 高,因此在原材料成本端具有明显的优势。根据测算,磷酸锰铁锂的原 材料成本比磷酸铁锂减少约 28%,未来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由 于磷酸锰铁锂本身的导电性较差,类似于绝缘体,严重制约了磷酸锰铁 锂的大规模应用。
未来有望成为正极材料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为了改进磷酸锰铁锂存在 的问题,可以通过碳包覆、形貌调控、离子掺杂等手段对材料进行改性,而其中金属离子掺杂是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在磷酸锰铁锂中构成新型磷 酸盐系材料能够显著改善材料的缺点,提升电子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经过改性后的磷酸锰铁锂具有能量密度高,导电性好,成本低,安全性 高等优势,具备较好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未来正极材料重要的技术发 展方向。
| 对于合成手段提出高要求:磷酸锰铁锂与磷酸铁锂的合成方法类似,包 括固相法和液相法。固相法的成本较低,但是原料不容易均匀混合,导 |
致合成的材料粒径分布不均匀,造成材料性能不佳。液相法相比固相法,能够实现元素在分子层级的结合。由于磷酸锰铁锂的合成涉及到锰、铁 以及改性金属元素的结合,采用液相法得到的材料晶体结构更完整,材
相关研究报告 | | 料性能也更稳定。 |
主流材料企业、电池企业和主机厂纷纷布局:磷酸锰铁锂具备高性能、 | ||
无 | ||
低成本优势,各大材料企业、电池企业和主机厂纷纷布局该材料。德方 | ||
| ||
纳米、当升科技等材料企业申请了相关材料专利,布局产能;宁德时代 | ||
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
通过收购力泰锂能布局磷酸锰铁锂;大众汽车提出了高锰电池,特斯拉 | ||
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 明确提出目前正在进行锰系电池的开发,提出用 2/3 的镍和 1/3 的锰做正 | |
极材料。 | ||
电力设备 | ||
2025 年需求量有望达到 20 万吨以上:经过改性的磷酸锰铁锂具备综合性 | ||
证券分析师:李可伦 (8621)20328524 | | 能优势,未来具备较大的市场空间。我们测算,磷酸锰铁锂的需求量 2023 |
年有望放量,2025 年渗透率有望达到 30%,需求量有望达到 22 万吨,年 | ||
均复合增速约 290%以上。 | ||
kelun.li@bocichina.com | ||
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证书编号:S1300518070001 | 投资建议:新能源汽车持续高景气发展,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2 |
联系人:武佳雄
jiaxiong.wu@bocichina.com
一般证券业务证书编号:S1300121070028
风险提示: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进度不达预期、原材料价格出现不利波
锰系正极材料具备优势,技术工艺路线逐步成熟
磷酸锰铁锂研发历史较早。国际和国内开展磷酸锰铁锂研发较早。国际方面,陶氏化学早在 2012 年 就进行了磷酸锰铁锂材料的研发,材料克容量约 150 mAh/g,比常规磷酸铁锂材料提高 10%-15%,随 后与宏濑科技合作共同开发新型高电压磷酸锰铁锂材料,成为全球首家实现磷酸锰铁锂量产的企业,至今已推出第三代磷酸锰铁锂产品 G3,主要用于小型二轮车等领域。国内方面,比亚迪和德方纳米 研究较早。比亚迪 2014 年公开“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 LiMnxFe1-xPO4/C 的制备方法”专利,通过 碳包覆对材料进行改性,显著提升材料性能。德方纳米于 2014 年公开“磷酸锰铁锂复合正极材料及制 备方法、正极和锂电池”专利,所得材料性能稳定,锂电池放电克容量和循环容量保持率高。2021 年 公开“无碳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得到无碳磷酸锰铁锂导电性能高、且均一稳定,具 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此外,德方纳米提出补锂添加剂材料和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复合使用后,对 比现有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约 20%;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已通过下游客户的小批量验证,进入产业化阶段。
磷酸锰铁锂材料具备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优势。磷酸锰铁锂理论容量与磷酸铁锂相同,为 170mAh/g,但它拥有更高的电压平台,充电过程中的高电压平台可以达到 4.1V 左右,远高于磷酸铁锂的 3.2V,其理论能量密度将近 700Wh/kg,比磷酸铁锂提升 15-20%,因此具有潜在的高能量密度优势,作为电 池的续航里程上限进一步突破。同时,磷酸锰铁锂的原材料成本较低,根据我们测算,磷酸锰铁锂 的原材料成本比磷酸铁锂低约 28%。此外,磷酸锰铁锂还具有高安全性能,高热稳定性,针刺、过 充不发生自燃,寿命长、安全无爆炸风险的优点。
图表 1. 几种正极材料性能比较
指标 | 磷酸锰铁锂(LFMP) | 磷酸铁锂(LFP) | NCM |
材料结构 | 橄榄石 | 橄榄石 | 层状结构 |
理论比容量(mAh/g) | 170 | 170 | 280 |
理论能量密度(Wh/kg) | 697 | 578 | 1,204 |
电压平台(V) | 双电压平台(4.1V、3.4V), | 3.2 | 3.65 |
放电电压介于 3.7-3.9V | |||
压实密度(g/cm3) | 2.4 | 2.3 | 3.7-3.9 |
热稳定性 | 稳定 | 稳定 | 300℃可发生分解 |
制造成本 | 比磷酸铁锂高 5%左右 | 低 | 高 |
安全性 | 优 | 优 | 一般 |
循环寿命(次) | 2,000+ | 3,000+ | 800-2,000 |
电导率 | 10-13 | 10-9 | 10-3至 10-6 |
导电性能 | 一般 | 一般 | 优秀 |
单 Wh 原材料成本(元) | 0.299(Mn:Fe=7:3) | 0.215 |
资料来源:《磷酸锰铁锂复合三元体系及对复合方式的研究》,SMM,中银证券
磷酸锰铁锂材料技术仍存在应用难题。磷酸锰铁锂具备高能量密度,高安全、低成本等优势,但是 磷酸锰铁锂依然存在一些缺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导电性较差,几乎属于绝缘体。由于极差的导电性、高电阻使磷酸锰铁锂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极化程度较大,电池在循环过程中出现各种副反应,直接导 致电池的循环性能较差。此外,磷酸锰铁锂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发生 Mn2+转变成 Mn3+的 Jahn-Teller 效应,使得体积发生变化,以上问题使磷酸锰铁锂在使用过程中达不到理想状态。
2022 年 4 月 12 日 | 正极材料系列报告之一 | 2 |
图表 2. 磷酸锰铁锂晶体结构示意图
资料来源:《磷酸锰铁锂基正极材料的组成调控,制备优化与电化学性能研究》,中银证券
金属元素掺杂能够有效提升磷酸锰铁锂材料性能。磷酸锰铁锂的性能提升方法有形貌调控、表面碳 包覆、离子掺杂等方法,其中金属离子掺杂是有效提升磷酸锰铁锂材料性能的手段,这种由磷酸锰 铁锂和金属元素组成的材料称为 M3P 材料,是一种新型的磷酸盐系三元材料。对磷酸锰铁锂材料进 行离子掺杂,能够有效改善材料本身的导电性。研究表明,钒改性能明显提高磷酸锰铁锂材料的充 放电性能,0.1C 倍率时的放电比容量为 141mAh/g,电导率提高到 2.7×10-7 S/cm。电化学测试表明钒改 性使 LFMP-LVP/C 材料充放电过程电极极化明显减小,从而电化学性能得到显著提高,具有较大的应 用前景。镁元素也是一种具备应用前景的掺杂元素,由于掺杂的 Mg2+半径小于 Mn2+和 Fe2+的半径,使得橄榄石结构中 LiO6 八面体的 Li-O 共价键键长长。LiO6 八面体中较大的间隙位臵有利于锂离子迁 移,并增强了橄榄石结构正极材料的扩散动力学。掺杂后的 LiMn0.48Fe0.48Mg0.04PO4/C 样品在不同倍率 下的容量和循环性能都有显著提升。
图表 3. Mg 掺杂对于磷酸锰铁锂材料性能的影响
资料来源:Structural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Doped LiFe0.48Mn0.48Mg0.04PO4 as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中银证券
2022 年 4 月 12 日 | 正极材料系列报告之一 | 3 |
磷酸锰铁锂的制备需要经过一步液相法。传统的磷酸锰铁锂的合成方法与磷酸铁锂类似,有高温固 相法、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和溶剂热法等。固相法工艺简单,生产量大,但是原料不容易均匀混 合,导致合成的材料粒径分布不均匀。共沉淀法能够控制反应条件来获得目标尺寸和形貌的产物,但是在制备过程中由于各组分的沉淀平衡浓度积和沉淀速度的不同,可能导致成分偏析,从而造成 混合不均,因此该方法对制备条件要求严格,制备周期长。溶胶-凝胶法相比固相法能够使材料混合 更加均匀,但是获得的颗粒大小各异。溶剂热法在密闭容器内高温高压条件下制备获得目标产物,其制备得到的颗粒均匀性好,但是在工业化中,需要用到大量的高温、高压设备,成本较高。因此 磷酸锰铁锂或 M3P 的制备方法采用液相法+高温固相法的制备方法。综合来看,液相法制备磷酸锰铁 锂,原料混合充分,制备的颗粒粒径分布也比较均匀,能够实现金属元素在分子水平上的结合,形 成稳定的晶体结构相比较固相法具备一定的优势。
图表 4. 磷酸锰铁锂制备工艺
制备工艺 | 制备流程 | 优点 | 缺点 |
高温固相法 | 工艺简单 | 原料混合不均匀 | |
批量生产 | 粒径分布不均匀 | ||
共沉淀法 | 能够控制形貌 | 成分偏析 | |
混合不均匀 | |||
制备周期长 | |||
溶胶-凝胶法 | 混合均匀 | 颗粒不均匀 | |
溶剂热法 | 颗粒均匀性好 | 成本较高 |
资料来源:《磷酸锰铁锂基正极材料的组成调控、制备优化与电化学性能研究》,中银证券
主流厂商积极布局,有望迎来快速放量
正极材料企业和电池企业积极布局磷酸锰铁锂。德方纳米一直在磷酸锰铁锂方面进行技术布局,此 外公司于 2021 年提出计划建设年产 10 万吨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当升科技也披露目 前正在针对电动车和高端储能市场专项开发高性能的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材料。宁德时代投资江 苏力泰锂能,该公司主打产品是磷酸锰铁锂材料。力泰锂能现有 2,000 吨磷酸锰铁锂生产线,2020 年 销售磷酸锰铁锂 5.66 吨,2021 年上半年销售磷酸锰铁锂 27.99 吨。此外,据宁德时代公告披露,公司 计划推出新型正极材料 M3P,并指出不是磷酸锰铁锂,还含有其他金属元素,公司称之为磷酸盐体 系的三元,成本较三元下降。
图表 5. 主要正极厂商布局 LFMP 材料情况
厂商 | 布局情况 |
德方纳米 | 拟在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年产 10 万吨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不 低于人民 20 亿元 |
公司依托原有成熟的技术储备、销售渠道和工艺制备流程,针对电动车和高端储能市场专项开发 当升科技 高性能磷酸锰铁锂材料;与卫蓝新能源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在磷酸锰铁锂等锂电前沿技 术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
力泰锂能 | 2021 年 9 月至 2022 年 3 月,计划新增建设年产 3000 吨磷酸锰铁锂设备,车间及公用设施已建成,主要设备已开始招标,设备投资约 |
2000 万元;新建年产 2000 吨磷酸锰铁锂前躯体装臵,设备投资约 500 万元 |
资料来源:《磷酸锰铁锂复合三元体系及对复合方式的研究》,SMM,中银证券
2022 年 4 月 12 日 | 正极材料系列报告之一 | 4 |
知名主机厂推出锰系电池。全球知名主机厂重视锰系电池发展,相继推出了锰系电池。大众 2021 年 在 Power Day 上明确提出,公司未来的入门级车型将采用锰系电池,锰系电池能够显著降低电池成本。特斯拉在 2020 年电池日提出公司的几个研究小组已经发表了关于使用锰基正极材料电池的论文。马 斯克也表示:“用三分之二的镍和三分之一的锰做正极更加简单,可以使我们在使用相同数量镍的情 况下,多生产 50%以上的电池容量。此外,马斯克在 2022 年 3 月德国工厂发表演讲时提出,看重锰 基正极在电池化学方面的潜力。
图表 6. 大众高锰电池布局
资料来源:大众,中银证券
市场空间广阔,有望迎来快速放量。磷酸锰铁锂材料具备成本、能量密度以及安全性方面的优势,将会对磷酸铁锂,甚至三元材料起到一定的替代效果。据我们测算,2022 年中国的动力电池出货量 将达到 220GWh 以上,其中磷酸锰铁锂电池约 2GWh,对于材料的需求量约为 4,000 吨,到 2025 年,磷酸锰铁锂电池的装机量有望达到约 140GWh,对于材料的需求量将达到 22.4 万吨,年均复合增速有 望达到 290%以上。
图表 7. 2020-2025 年中国汽车动力电池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需求量估算
2020A | 2021E | 2022E | 2023E | 2024E | 2025E | |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合计(万辆) | 120 | 340 | 480 | 594 | 706 | 840 |
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合计(GWh) | 64 | 154 | 227 | 295 | 384 | 500 |
其中:磷酸铁锂电池(GWh) | 24 | 80 | 148 | 186 | 192 | 200 |
其中:磷酸锰铁锂电池(GWh) | / | / | 2 | 9 | 38 | 140 |
其中:三元电池(GWh) | 40 | 74 | 77 | 100 | 154 | 160 |
单 GWh 磷酸锰铁锂电池正极材料需求量(吨) | 1,600 | 1,600 | 1,600 | 1,600 | 1,600 | 1,600 |
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需求量(万吨) | / | / | 0.4 | 1.4 | 6.1 | 22.4 |
同比增长率(%) | / | / | / | 290 | 334 | 265 |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真锂研究,中银证券
2022 年 4 月 12 日 | 正极材料系列报告之一 | 5 |
投资建议
受益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新能源汽车延续高景气发展,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2 年中国销量有望达到 500 万辆以上。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其装机量继续保持高 速增长。当前,动力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是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 盟的数据,二者的占比达到 98%以上。随着正极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经过改性后的磷酸锰铁锂材 料逐步具备较高的能量密度、较低的原材料成本和较好的安全性能。此外,液相法工艺有利于磷酸 锰铁锂掺杂金属元素,得到的材料能够实现分子水平的结合,显著提升材料性能。未来随着动力电 池进一步向高能量密度、高安全、低成本技术方向发展,磷酸锰铁锂有望实现大规模应用。推荐宁 德时代、德方纳米、当升科技、容百科技、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比亚迪,建议关注湘潭电化、厦 钨新能。
风险提示
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进度不达预期、原材料价格出现不利波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不达预期、新 能源汽车产品力不达预期、产业链需求不达预期、疫情影响超预期
2022 年 4 月 12 日 | 正极材料系列报告之一 | 6 |
附录图表 8. 报告中提及上市公司估值表
公司代码 | 公司简称 | 评级 | 股价 | 市值 | 每股收益(元/股) | 市盈率(x) | 最新每股净 | |||
资产 | ||||||||||
(元) | (亿元) | 2020A | 2021E | 2020A | 2021E | (元/股) | ||||
300750.SZ | 宁德时代 | 买入 | 459.00 | 10,698.61 | 2.40 | 6.50 | 191.25 | 70.62 | 31.21 | |
300014.SZ | 亿纬锂能 | 买入 | 70.30 | 1,334.85 | 0.87 | 1.64 | 80.80 | 42.87 | 9.00 | |
002594.SZ | 比亚迪 | 买入 | 233.00 | 6,782.96 | 1.47 | 1.05 | 158.50 | 221.90 | 32.66 | |
300769.SZ | 德方纳米 | 增持 | 481.09 | 429.26 | (0.36) | 8.95 | / | 53.75 | 34.32 | |
300073.SZ | 当升科技 | 增持 | 70.10 | 355.06 | 0.88 | 2.38 | 79.66 | 29.45 | 18.65 | |
688005.SH | 容百科技 | 增持 | 114.02 | 510.85 | 0.48 | 2.06 | 237.54 | 55.35 | 12.12 | |
002074.SZ | 国轩高科 | 增持 | 29.58 | 492.42 | 0.12 | 0.24 | 246.50 | 123.25 | 8.78 | |
002125.SZ | 湘潭电化 | 未有评级 | 12.83 | 80.76 | 0.04 | / | 320.75 | / | 2.96 | |
688778.SH | 厦钨新能 | 未有评级 | 76.65 | 192.83 | 1.36 | 2.65 | 56.36 | 28.92 | 14.85 |
资料来源:万得,中银证券
注:股价截止日 4 月 11 日,未有评级公司盈利预测来自万得一致预期
2022 年 4 月 12 日 | 正极材料系列报告之一 | 7 |
披露声明
本报告准确表述了证券分析师的个人观点。该证券分析师声明,本人未在公司内、外部机构兼任有损本人独立性与客 观性的其他职务,没有担任本报告评论的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或高级管理人员;也不拥有与该上市公司有关的任何 财务权益;本报告评论的上市公司或其它第三方都没有或没有承诺向本人提供与本报告有关的任何补偿或其它利益。
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声明,将通过公司网站披露本公司授权公众媒体及其他机构刊载或者转发证券研究报 告有关情况。如有投资者于未经授权的公众媒体看到或从其他机构获得本研究报告的,请慎重使用所获得的研究报告,以防止被误导,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不对其报告理解和使用承担任何责任。
评级体系说明
以报告发布日后公司股价/行业指数涨跌幅相对同期相关市场指数的涨跌幅的表现为基准:
公司投资评级:
买入:预计该公司股价在未来 6-12 个月内超越基准指数 20%以上;
增持:预计该公司股价在未来 6-12 个月内超越基准指数 10%-20%;
中性:预计该公司股价在未来 6-12 个月内相对基准指数变动幅度在-10%-10%之间;减持:预计该公司股价在未来 6-12 个月内相对基准指数跌幅在 10%以上;
未有评级:因无法获取必要的资料或者其他原因,未能给出明确的投资评级。
行业投资评级:
强于大市:预计该行业指数在未来 6-12 个月内表现强于基准指数;
中性:预计该行业指数在未来 6-12 个月内表现基本与基准指数持平;弱于大市:预计该行业指数在未来 6-12 个月内表现弱于基准指数;
未有评级:因无法获取必要的资料或者其他原因,未能给出明确的投资评级。
沪深市场基准指数为沪深 300 指数;新三板市场基准指数为三板成指或三板做市指数;香港市场基准指数为恒生指数 或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美股市场基准指数为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或标普 500 指数。
2022 年 4 月 12 日 | 正极材料系列报告之一 | 8 |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本报告由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证券分析师撰写并向特定客户发布。 本报告发布的特定客户包括:1) 基金、保险、QFII、QDII 等能够充分理解证券研究报 告,具备专业信息处理能力的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机构客户;2) 中银国际 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证券投资顾问服务团队,其可参考使用本报告。中银国际证券 股份有限公司的证券投资顾问服务团队可能以本报告为基础,整合形成证券投资顾 问服务建议或产品,提供给接受其证券投资顾问服务的客户。 | 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上海浦东 银城中路 200 号 中银大厦 39 楼 邮编 200121 电话: (8621) 6860 4866 传真: (8621) 5888 3554 |
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不以任何方式或渠道向除上述特定客户外的公司个人客 户提供本报告。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个人客户从任何外部渠道获得本报告
的,亦不应直接依据所获得的研究报告作出投资决策;需充分咨询证券投资顾问意 见,独立作出投资决策。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及 损失等。 本报告内含保密信息,仅供收件人使用。阁下作为收件人,不得出于任何目的直接 或间接复制、派发或转发此报告全部或部分内容予任何其他人,或将此报告全部或 部分内容发表。如发现本研究报告被私自刊载或转发的,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 司将及时采取维权措施,追究有关媒体或者机构的责任。所有本报告内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或其附属及关联公司(统称“中银国 际集团”)的商标、服务标记、注册商标或注册服务标记。 本报告及其所载的任何信息、材料或内容只提供给阁下作参考之用,并未考虑到任 何特别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或特殊需要,不能成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或认购证 券或其它金融票据的要约或邀请,亦不构成任何合约或承诺的基础。中银国际证券 股份有限公司不能确保本报告中提及的投资产品适合任何特定投资者。本报告的内 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阁下不会因为收到本报告而成为中银国际集团的客 户。阁下收到或阅读本报告须在承诺购买任何报告中所指之投资产品之前,就该投 资产品的适合性,包括阁下的特殊投资目的、财务状况及其特别需要寻求阁下相关 投资顾问的意见。 尽管本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都是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证券分析师 从相信可靠的来源取得或达到,但撰写本报告的证券分析师或中银国际集团的任何 成员及其董事、高管、员工或其他任何个人(包括其关联方)都不能保证它们的准 确性或完整性。除非法律或规则规定必须承担的责任外,中银国际集团任何成员不 对使用本报告的材料而引致的损失负任何责任。本报告对其中所包含的或讨论的信 息或意见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公平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声明或保证。阁下不应 单纯依靠本报告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本报告仅反映证券分析师在撰写本报告时 的设想、见解及分析方法。中银国际集团成员可发布其它与本报告所载资料不一致 | 相关关联机构: 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 香港花园道一号 中银大厦二十楼 电话:(852) 3988 6333 致电香港免费电话: 中国网通 10 省市客户请拨打:10800 8521065 中国电信 21 省市客户请拨打:10800 1521065 新加坡客户请拨打:800 852 3392 传真:(852) 2147 9513 中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 香港花园道一号 中银大厦二十楼 电话:(852) 3988 6333 传真:(852) 2147 9513 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 中国北京市西城区 西单北大街 110 号 8 层 邮编:100032 电话: (8610) 8326 2000 传真: (8610) 8326 2291 |
及有不同结论的报告,亦有可能采取与本报告观点不同的投资策略。为免生疑问,
本报告所载的观点并不代表中银国际集团成员的立场。 本报告可能附载其它网站的地址或超级链接。对于本报告可能涉及到中银国际集团 本身网站以外的资料,中银国际集团未有参阅有关网站,也不对它们的内容负责。提供这些地址或超级链接(包括连接到中银国际集团网站的地址及超级链接)的目 的,纯粹为了阁下的方便及参考,连结网站的内容不构成本报告的任何部份。阁下 须承担浏览这些网站的风险。 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基于现状,不构成任何保证,可随时更改,毋须 提前通知。本报告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建议或保证任何投资或策略适用 于阁下个别情况。本报告不能作为阁下私人投资的建议。 过往的表现不能被视作将来表现的指示或保证,也不能代表或对将来表现做出任何 明示或暗示的保障。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预测只是反映证券分析师在本报告 所载日期的判断,可随时更改。本报告中涉及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入 可能出现上升或下跌。 部分投资可能不会轻易变现,可能在出售或变现投资时存在难度。同样,阁下获得 有关投资的价值或风险的可靠信息也存在困难。本报告中包含或涉及的投资及服务 可能未必适合阁下。如上所述,阁下须在做出任何投资决策之前,包括买卖本报告 涉及的任何证券,寻求阁下相关投资顾问的意见。 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及关联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 中银国际(英国)有限公司 2/F, 1 Lothbury London EC2R 7DB United Kingdom 电话: (4420) 3651 8888 传真: (4420) 3651 8877 中银国际(美国)有限公司 美国纽约市美国大道 1045 号 7 Bryant Park 15 楼 NY 10018 电话: (1) 212 259 0888 传真: (1) 212 259 0889 中银国际(新加坡)有限公司 注册编号 199303046Z 新加坡百得利路四号 中国银行大厦四楼(049908) 电话: (65) 6692 6829 / 6534 5587 |
传真: (65) 6534 3996 / 6532 3371
浏览量:852